时至今日,也没有读过这部名著。但脑海里,却总有一个模糊的印象,在一片阴霾、高楼林立的都市里,一个小小的身影,踟蹰不知所措。
三年前,听人说在我老家东北曾经流行过的众多「名牌」当中,有一个叫做「伦敦雾」的风衣品牌。当时顿觉东北人的品味也曾经高大上过。与什么老人头之类的牌子相比,伦敦雾,听起来既有英伦范儿,又有一种低调、神秘和点点忧伤。
上大学时,受专业的影响,总是流连在书店的文化评论和影评区,除了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外,最喜欢的就是戴锦华的《雾中风景》,尽管那部电影讲的是一对姐弟悲惨的故事,但我还是喜欢这名字。
说了这么多,是因为从小就向往的那个意象———雾都,已经变成了我现在生活的一部分。就在我敲字的时候,北京pm2.5已经接近500爆表的极限。我躲在屋里,听着花了5000多大洋买来的空气净化器发出的呼呼声,享受着带着活性炭味道的净化空气,丝毫感受不到雾都的美感,有的只是对健康的惶恐。当雾霾成为污染和毒气的代名词,谁也无暇体会它的美。
也许,距离真的能够产生美。
但雾都,还是留存在想象当中吧。
使用 Writer 发送
发自我的 iPad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