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无暇

临下班到bbs上签到,发现baofeng在向阳门第上又发了一篇博叫“匆匆”,俺便“匆匆”的浏览了一遍。

“燕子去了,有再来的时候;杨柳枯了,有再青的时候;桃花谢了,有再开的时候……”,看朱自清的《匆匆》开头这几句就知道他并不匆忙,还有时间看燕子来去、杨柳枯荣。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更多的是“无暇”,根本没有时间去顾及身边匆匆流过的一切。

领导出差,本来还在庆幸自己能够“偶得浮生几日闲”呢,没想到“两会”已经迫在眉睫。报社老总要让襁褓中的网站小试身手,在两会报道上搞报网互动。于是下班前的几个小时就在匆匆的确定板块、设计页面和沟通中溜走了。看来年后的一个月注定是要在匆匆中度过了,白天的两会、晚上的翻译……,不知道周末还能不能够期许。想起在学校时买的一本德国人的哲学著作,似乎名字就叫做《闲暇》,大意就是“人类工作是为了赢得闲暇,工作本身只是工具而已”。还记得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的话:

众神为了怜悯人类——天生劳碌的种族
就赐给他们许多反复不断的节庆活动,
借此消除他们的疲劳;
众神赐给他们缪斯,
以阿波罗和迪奥尼修斯为缪斯的主人,
以便他们在众神陪伴下回复元气,
因此能够回复到人类原本的样子。
——柏拉图

似乎自从看过这段话并掏钱把书买回来之后,自己就开始四处找工作了,此后便无暇再翻看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懂一点代码还是挺重要的

最近在弄一个公众号,发现刚刚参加工作,做网络编辑的 噩梦 又出现了。 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报下面的 报网 做编辑,主要工作就是「复制」、「粘贴」各种新闻,而每天要面对的,就是多媒体编辑器。 作为一家偏互联网的团队,在当时的标准配置是这么三组: 编辑组 开发组 美工组 而三组之间吵架的核心往往就是: 谁应该切图? —— 美工 vs 开发 编辑应该会代码吗? —— 编辑 vs 开发 在当时的编辑们看来: 任何涉及到 乱七八糟的非读者阅读的内容的代码类的东西,都应该是开发组做的! 因为编辑是对内容和文字负责的! 所以,我们一直在要求开发组把开源的多媒体编辑器,改造的像微软的 word 一样智能。 可惜的是,这个愿望一直到前两年该网倒闭,好像也没有实现。 现在的微信、 知乎 、 头条 等等倒是都开发出了相对智能的编辑器,而且还养活了一堆类似于秀米之类的周边,专门做编辑器。但是回头来看,这些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,有的时候限制也很多,其实,还是能够自己会一些代码,可能更方便些吧。 人总是这么纠结。 ​

重庆人民欢迎我

天气依然燥热,下班回家,想到明后两天可以睡懒觉,顿觉浑身是劲,把屋子从厨房到卧室、从桌子到地面完完整整的打扫了一遍……,坐在沙发上看着亮堂堂的屋子,正在自鸣得意,突然电话响了—— 接起来是一个女声:“老师,你好!”。在我发愣的瞬间,对方连珠炮似的说明了来意,原来是重庆市做的一个电话调查,接下来便是一系列关于重庆的问题,诸如我是否知道重庆是个直辖市、我去没去过重庆、我认为重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……。其中最让我长知识的是终于知道重庆成立直辖市快十周年了;最让我无奈的问题是问我重庆变化最大的是什么,给了四个选项,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“品牌推广”,电话都打到北京来了,推广能力多强;最吓人的是最后一个问题,问我是否有机会去重庆投资@#@¥%…… 现在的政府也学会了商业公关的套路,用调查的数据来说话。可想而知,在不久之后,重庆成立直辖市十周年的庆典上,肯定会出现一个全国调查的数据统计,表明重庆在全国人民的心目当中变得如何如何。我不排斥这样的宣传,只是觉得重庆人民的口碑应该比全国人民的评价来得更实在、更有分量。

像剧作家一样思考

晚上不用干活儿,闲来翻电脑的硬盘,把《撞车》拿出来又看了几段。依然是当初看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感觉,事与事、人与人纠缠在一起,无所谓好人坏人,更无法理出一个明细的脉络。而也正是这种感觉,才最接近真实。 回想当年上编剧课的时候,每个人要交一份剧本大纲。自己编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——让一个现代的成功人士一不小心回到古代,与庄子相遇……,并说这个剧本的意义就在于用古代的哲学来疗慰现代人的心灵。现在想想,那不是剧作课的作业,而是哲学课的花絮。因为剧本不应该来源于一种理念或思想,它应该从生活提炼。可笑的是,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当初所犯的无知的错误,却一再为很多专职编剧所重复。 在书店买过一本法国电影教材,叫《剧作练习》,毕业时被老孙带到贵州去了。里面的内容自己可能也没有看全,只是对其中的一段印象深刻。似乎是说一个剧作家基本功的练习应该是这样的:在临街的咖啡厅,选择一个靠窗的座位,要杯咖啡坐上一整天,想像街角的艺人和过路者的故事……。一个剧本的诞生应该是不带任何是非判断的,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超乎善恶的。剧作家的本能应该是观察和感知。在一个真正的剧作家的眼中,不应该有任何符号化的人,每个人都是鲜活而复杂的,都是有故事的。 像剧作家一样思考,就不会随意下判断,更不会给某个人或某群人贴上不变的标签。他眼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、生动的。一颦一笑皆是故事,一草一木莫非文章。如此,活着才有味道。道学家眼中的世界只有善恶、商人的眼中只有贫富……,只有剧作家能够超乎这些框框之外,去接近生活最本真的那部分。就如一位高僧所说:"常人皆道事碍理、境碍心,却不知是理碍事、心碍境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