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3月, 2007的文章

不过是一场秀

很久以前baofeng就推荐看《阳光小美女》,今天终于拿到碟了,的确是部好片子。与很多类似的片子一样,它在对生活进行“提纯”,看了之后很轻快。 里面那个想当飞行员、崇拜尼采的家伙说得好:“人生不过是几场选美”。的确,从考试、到择业,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,等待别人的评判。于是,便不得自由。想起过年在家看台湾一个法师的视频,他说修行最重要的就是“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里”,他穿着袈裟到菜市场里面给家禽“超度”,经过红灯区也不避讳,还在心里回向,要那些人早日解脱……,用他的话说:出家的人为求解脱自在,不应反被各种各样的东西给束缚住了,只要是利益众生的,就只管去做,旁人怎么看怎么说并不重要。对于信佛的出家人是这样,而对于普通人也是一样。要想自在,就不必在乎太多的东西。“我想当飞行员,我就有办法飞”。 看穿了人生不过是几场秀,何必按照别人的眼光来秀,还是自秀自的好。你选你的,我跳我的……

庆祝一下

上午跟baofeng他们顶着大风去驾校报了名,估计在未来的几个月内就会有新的"玩具"玩了。 回家开电脑,觉得风扇的声音不太对。看了看拆机手册,拿了把螺丝刀拧开背面的螺丝,咔嚓一下,成功的把键盘拿掉,看到了笔记本的内部。小心翼翼的清理了下灰尘,然后一样样的装回去。开机成功!就是手在流汗,腿肚子在发抖。哈哈哈,不管怎么说,今天的两件事情都值得纪念,值得庆祝!

情境

音乐换成了《天使艾美丽》的主题。其实这个稍稍有些意识流性质的片子我只看了一遍,现在让我再复述它的内容都很难。但这并不妨碍我对这个片子的"印象"很深刻。对于其他大部分我所谓"看过"的片子,自己往往都能说出很多或者写出很多东西,而像《天使艾美丽》这样的片子给我流下的更多是一种情境,难以言表,或者说不愿言表,因为一旦落在笔端或口头,也就不是自己真实的感觉和想法了。 时常感到的就是言语和文字的苍白,内心很丰富的想法一旦诉诸笔端顿觉无味。有时心里一肚子的想法要找人倾诉,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,觉得说出来就不是那个味儿了。看电影和看书就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:有一部份作品是为人提供谈资的,彼此间用它来作为共同的话题,如很多好莱坞大片和流行小说;而还有少部分作品是直指人心的,它针对的永远是一个人,因为它给人留下的情境是难以言表的。言语文字,如指月之手;而情境则是拈花含笑。

我是谁?

上班上班,天天爬起来就机械的往公司走。干着机械的事情。时间上不得自由、空间上也不得自由。每周硕果仅存的两天还可能被加班占用。我是谁?我在干吗?

城市这东西

在城市里面来来往往,早就习惯了既有的规则。晚上回家,到北太这儿,发现马路上大片的积水、忙碌的救援车和闪烁的警灯,心里一紧,隐隐有些兴奋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兴奋,大概是因为日子太平淡了。偶尔有点事情,哪怕是停个电,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同。从广播上知道北太这的积水来源于地下管道,是冲破了柏油路喷涌而出的;上网一看,原来人大那边的工地也塌陷了,这一塌一喷,不知道有什么关系没。 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》里面的女主角在上厕所时,觉得自己是蹲在这个城市庞大的管道系统的终端上面,尽管人们用各种方法来粉饰这个终端,把它弄得很豪华,但它通向的仍然是这个城市下面最肮脏的部分。不可否认的是:正是这些纵横交错,深深埋在地下的管道才将整个城市贯穿起来,从某种意义上说,它们才是城市的本来面目。曾经抱怨北京太脆弱了,夏日一场暴雨、入冬一场小雪都会让它的交通陷入僵局。后来发现这并不是北京一地的特色,是城市化之后的共性,春节后东北一场大雪让那里的交通瘫痪,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影响。还记得正月十五那天打电话,家里说因为大雪那里正在停水停电…… 城市就像一台巨大的、精密运转的机器,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都会打乱现有的节奏。钢筋水泥的缝隙中,我们是变得强大了还是脆弱了? PS: 29日早上看 报纸 才知道,塌方的工地是地铁10号线的,里面有6个工人被埋,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。最令人愤怒的是,事发之后工地居然没有报警,还试图封锁消息。利益之下,人命真的如此不值钱?

几本书,几张碟……

自己住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印记都是自己留下的。 回家随手整理了一下,发现了几本书:其中两本是去年夏天在盛世买的——《人类的群星闪耀时》和《中国大历史》,现在一本躺在沙发上,一本压在餐桌旁,都只看了个开头,中间压着的两个书签,是当时边看电视剧边嗑恰恰瓜子时留下的证据;还有一本是跟同事一起在网上买的,昆德拉的短篇小说集《好笑的爱》,也只看了两篇而已,它旁边放着的棉棒则提醒我曾经的耳疾。 除了书之外,就是抽屉里的几张碟。自己本来是没有买碟的习惯的,但出了宿舍,就不能跟别人蹭片子看了。于是就有了《疯狂的石头》、《加菲猫2》、《别惹蚂蚁》和《伤城》等等,其中《放牛班的春天》和《三峡好人》等几部片子还没来得及看,依然躺在那里。 往往只有在翻日历的时候才感叹时间是怎么过的,将近一年的时间,留下的不过是几本书,几张碟……

于简单处见希望

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很好的 音乐网站 ,收录的音乐很全,而且在线听得也很流畅。上午没事儿的时候就在上面转悠找东西听,很意外的发现了《小鸡快跑》的原声音乐。于是,一整天耳机里都在播放那雄壮又略带狡黠的音乐。 最近看的电影越来越少,倒是动画看了不少。《小鸡快跑》是在学校弄论文前看的,后来陆续看了《四眼天鸡》、《别惹蚂蚁》、《快乐的大脚》……,喜欢的就是国外这类影片的简单。缺什么补什么这点大概适用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,刚刚入学的时候,简单的像白开水,却喜欢看那些复杂深沉的艺术电影,尽管可能连内容都没看明白,但是用某某理论一套,也能丫丫出些文字,用以表明自己思想的高深、阅历的丰富。而慢慢从象牙塔里面走出来,接触外界真正复杂的东西的时候,却开始喜欢这种简单纯真的东西来。 前一段央视热播的《虹猫蓝兔¥%传》颇有争议,有些家长认为里面太多打斗和恶口不适合儿童观看,建议电视台停播。于是网上就有小学生撰文,说里面讲的是友谊和勇气云云。其实家长们的理由是站不住的,因为打斗和恶口在电视上随处可见,只封动画片又有什么用处?但我同样也不看好这部什么猫什么兔子的卡通,因为里面的故事太复杂,太成人,用成人世界的狡诈代替了儿童的狡黠、用成人的世故取缔了儿童的纯真。两个世界之间应该保有一定的距离,这样才能给人留下希望和回忆的空间,重合往往意味着毁灭。 慢慢开始体会到宗教比哲学的好处:即哲学这东西太复杂,给你无数种可能,如果一个人脑子聪明点,接触的文化再丰富点,很有可能成为某个电影里面那位有"选择恐惧症"的老兄,身负一十八般武艺,却不知道该用那一种,最后被揍趴下了,原因就在于心上的“或”字太多了。而宗教则够简单,理解了?有道理?那就去做!所以参禅不慎会成野狐禅,而扫地烧饭却能成就一代祖师。

在一个论坛看到的……

在一个论坛看到的,帖子名字叫“鱼之绚烂,人之残忍”。据说这些鱼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命只有六天,也就是说这个酒店不到一周就要杀掉几百条鱼,而且不是为了吃。文明社会对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“吃可以,但是不能虐杀”,而这恰恰相反,是“不吃,但要虐杀”。

与幻境搏斗

"其实并无龙门,人只不过给自己制造幻境,一时一地称雄,自以为与众不同。" ——《浮出海面》,王朔 这两天颇有些不爽,因为本人喜欢将工作跟生活分得很开,所以一旦白天的工作延伸到8小时以外,就会有种私人空间被侵犯的感觉;同时也颇有些庆幸,因为与其他人相较,我还算幸运的,昨晚加上今天白天的工作换来了周末两天的休息,而他们依然要夜以继日的奋战。 "加班"这个字眼在我的记忆里与两个地方有关,它们的相同之处,就是习惯给自己制造一个又一个的幻境,随后又被这个幻境所累。这些幻境,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日子,这个日子可能是灵机一动想出来的,也有可能是某一个纪念日,于是,目标就产生了——"我们要在某月某日之前做到某某事情"。人们欢欣鼓舞,人们干劲十足,似乎所有的期望、成功、梦想、激情都将伴随着那个日子一并到来。而事实往往并不如口号那样响亮,当疲惫的人们在那里找不到期望中的收获时,激情也就随之减退;不过不用怕,短暂的消沉之后,另一个"充满希望"的日子便会如启明星一样冉冉升起……。 幻境,当它如海市蜃楼一样出现在远方的时候,人们为之激动甚至膜拜;当它在筋疲力尽的人们面前消逝的时候,带来的是沮丧、埋怨和颓废。应该有人从它绚丽飘渺的身躯中穿过,轻轻的说一句——"这不过是一团光影"。

像剧作家一样思考

晚上不用干活儿,闲来翻电脑的硬盘,把《撞车》拿出来又看了几段。依然是当初看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感觉,事与事、人与人纠缠在一起,无所谓好人坏人,更无法理出一个明细的脉络。而也正是这种感觉,才最接近真实。 回想当年上编剧课的时候,每个人要交一份剧本大纲。自己编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——让一个现代的成功人士一不小心回到古代,与庄子相遇……,并说这个剧本的意义就在于用古代的哲学来疗慰现代人的心灵。现在想想,那不是剧作课的作业,而是哲学课的花絮。因为剧本不应该来源于一种理念或思想,它应该从生活提炼。可笑的是,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当初所犯的无知的错误,却一再为很多专职编剧所重复。 在书店买过一本法国电影教材,叫《剧作练习》,毕业时被老孙带到贵州去了。里面的内容自己可能也没有看全,只是对其中的一段印象深刻。似乎是说一个剧作家基本功的练习应该是这样的:在临街的咖啡厅,选择一个靠窗的座位,要杯咖啡坐上一整天,想像街角的艺人和过路者的故事……。一个剧本的诞生应该是不带任何是非判断的,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超乎善恶的。剧作家的本能应该是观察和感知。在一个真正的剧作家的眼中,不应该有任何符号化的人,每个人都是鲜活而复杂的,都是有故事的。 像剧作家一样思考,就不会随意下判断,更不会给某个人或某群人贴上不变的标签。他眼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、生动的。一颦一笑皆是故事,一草一木莫非文章。如此,活着才有味道。道学家眼中的世界只有善恶、商人的眼中只有贫富……,只有剧作家能够超乎这些框框之外,去接近生活最本真的那部分。就如一位高僧所说:"常人皆道事碍理、境碍心,却不知是理碍事、心碍境"。

在自己电脑上看自己的blogger

尽管可以用邮件写博客,在blogger的后台编辑。但是自己弄好的东西不能直接点击查看还是不太爽。在豆瓣的小组搜索到一个方法,可以保证自己用的电脑能够正常查看。在单位试了可以,先记下来,回家弄上。 修改hosts文件,我的是位于/Windows/system32/drivers/etc下面,增加一行 72.14.219.190 shengyue9999.blogspot.com 把shengyue9999.blogspot.com用你自己的代替就好。

不就是个博客么

今天下午用域名访问这个博客,发现居然无法访问,而后台是可以登录的。去网上查了一下,原来这个blogspot被封锁是由来已久的,看来自己是少见多怪了。封锁的不是后台的发布和控制,而是外部的域名访问。好在自己写博客更多的是为了记录,而非交流。所以也就不在乎有多少陌生人来访了。主要是不喜欢国内那些博客供应商花花绿绿的模板,且受不了msn那缓慢的速度而已。可悲的是,区区博客这样一个工具,也会牵涉到诸多的事情。 最近自己的工作还算悠闲。今天领导给程序们开会,听了一耳朵才知道又要攻山头了。去年入职开始,整个五一没有休息,为的是在5·28报社五周年这天网络上线,而一年之后,我们似乎又在做同样的事情,依然为了那个日子。起点,终点,循环……,这些已经不再重要,现在关心的是五一能否保住,想到去年那泡汤的假期,心里还是有些忐忑。

人生若只如初见

一直不喜欢看流行的书籍,最近畅销的似乎有这么两本书——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和《人生若只如初见》。前者是经人介绍开始读的,没有买书,只是在网上跟进着看,权当消遣;后者则根本没有看过,也不太清楚内容是什么,倒是这个名字很吸引我。上网搜了一下,这句话出自纳兰性德的《木兰词》,全文是:   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。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   骊山语罢清宵半,泪雨霖铃终不怨。何如薄幸锦衣郎,比翼连枝当日愿。 闹了半天,原来又是一首描写怨妇的词。 从小接触古诗词大都是只言片语,并且不愿意去翻书查资料弄懂其中的含义,往往仅凭自己的臆测和想像。当年看辛弃疾的《破阵子》,喜欢"八百里分麾下炙"这句,想像中是绵延八百里的大军如何如何……,结果老师一讲才知道"八百里"指代牛,就是说拿牛肉分给手下吃,顿时兴致全无。如今喜欢这句"人生若只如初见"也是一样,单拎出这句,并不觉后面的声声哀怨,反倒觉得清新豪放。让我想起魏晋时有名的那句"群籁虽参差,适我无非新"。什么事情久了也就疲惫了,再好玩的事情、再喜欢的东西也有审美疲劳,若能日日都如初见,景象自然不同。每天按照同一个轨道行进,久而久之只能看见轨道上面的东西,而对旁边的事物视而不见,且开始抱怨缺乏新鲜感。也许,应该适时的转转头,或者换换眼光…… PS:白天一整天都很烦躁,觉得自己在一个巨大的圈子里面旋转,无数次起点回到终点。下班出来,发现雨后阴沉的天空有很苍茫的感觉,华灯初上的三环路两侧让我觉得很陌生。变化的东西很多,只能说自己在画地为牢了。晚上把那个年前拖到现在的东东搞定了,心情顿时轻松许多,明天开始从头再复查一遍,别有什么纰漏。

思而不学则怠

好久没有看书了,确切的说是从去年五月到今天,大概十个月的时间没有好好看一本书了。接触得最多的是网络,其次是电视和碟。 记得当年王老师在外国电影史的课堂上说过"千万不要只看电影,这个东西越看越弱智,有功夫看看书。"现在看来,这绝对是真言。而且不只是电影,所有的电子媒介都算上,都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弱智。现在的媒介传播就讲究一个"易受性",怎么简单怎么来,平面化的狂欢让你慢慢的忘记了深度。而任何工作说白了都是一个熟练的过程,时间长了也就不用动什么脑子了。说白了大家都是螺丝钉,只不过有的是肉体的螺丝钉,有的是智力的螺丝钉罢了。 好在自己还没有完全的变成螺丝钉,时不时还在脑袋里面琢磨些事儿,但仅限琢磨而已,往往是还没弄明白就打断忘记,或者是自己懒惰放弃了。真成了"好琢磨不求甚解"。结果就应了孔夫子念叨的那句"思而不学则怠",越来越懈怠了。这样不好,还是得找点东西钻研一下。自己曾经给博客加了一个标签叫"学习",看来真的找点东西学学,再写点感想啥的了。

春天,上火了

春天是容易上火的季节。手心发热、口干舌燥,外加精神不济、疲惫乏力,这些上火的典型症状在这两天全部出现。好在只是"内热",没有"外感"。 连续两个礼拜的"单休",这个周末终于可以双休了。翻译的事情尽管还没弄完,但算算时间已经是绰绰有余了。在办公室不管有事儿没事儿,总有一根筋是绷着的,无法完全的放松。真正的休息对我来说只能是在家里面。趁着这难得的两天好好修整一下。据说下周一又要开会,又要变动,不知道这现有的作息时间和工作状态是否又会被打乱……

广告无孔不入

互联网上的广告一向是铺天盖地的。而在相对私人的博客空间里面投放广告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了,google和百度都先后推出了这种按照点击量付费的嵌入式广告,其中google的Adsense更是大为风行。 不管这些广告出现在门户网站还是个人博客,它们都是显性的,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它们是广告。而刚刚在网上看到feedsky正在推出一种" 话题广告 ",主要针对的是私人博客。如果博客的主人愿意参与,他们就需要按照广告主的要求在博客里面发表"命题作文",对广告主的企业或者产品进行隐形宣传。天知道以后我们点开某人的博客,看到的会不会都是各大企业的公关稿。

“大制作”还是“大言不惭”?

看电视,《东方时空》在采访某导演,谈的是央视刚刚放过的一部“大型历史连续剧”。导演很自豪的说观众可以在这部电视剧里面看到很多大场面,是非常“幸福”的。后来才道,近年来用大场面“干嚎”的几部电视剧都是出自该导演之手。 “大”似乎已经成了中国影视圈的一个“热词”。自张艺谋的《英雄》开始,大陆的电影圈就掀起了“大制作”、“大投资”、“大场面”……的潮流,随后的《十面埋伏》,以及陈凯歌的“馒头”,最后在《黄金甲》这里达到了高潮。盲目的追求“大”,往往就会忽视“细节”,甚至连故事本身都编不圆。但对于电影来说,这种大还是有一定道理的。因为在十几米的大屏幕上面,大投资砸出来的大场面还是能够给人以超炫的视听享受的,即便事后觉得被耍了,至少当时也能稍稍的爽一下。这么想想,电影里面的“大”似乎还有些道理。 回头看看,掀起“大制作”、“大场面”这面大旗的正是我们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“第五代”。有能耐的“第五代”基本上都在电影里面过了一把瘾,但还有少部分“边缘”化的第五代,挤不进电影圈内那浩浩荡荡的“大潮流”,只好退而求其次,开始拿电视开刀了。但同时问题也就来了,电影是电影,电视是电视,最大的电视屏幕也就是40几寸,怎么能跟电影院的幕布相比呢?影院里的千军万马在电视上也只能是蚂蚁上树,何况中间还时不时跳出个把美女推销补血养颜胶囊什么的,两个根本就不是一回事儿啊。用做那种“大电影”的思路来做电视剧,只能说一方面在浪费投资方的钱,一方面在亵渎电视观众的智商。看电视剧不就是图那个故事好看嘛,回头想想经典的电视剧,多数都是靠故事活下来的.即便是“大片”的源头美国出的电视剧,也没见都用大制作来砸啊,《老友记》等片子靠的还不是语言和编剧的魅力?现在正火的《越狱》,其成功也应该归结与剧情的紧凑。 节目里主持人问该导演:“现在中国的导演排到第几代了?”,“第七代”,“那您可是爷爷辈的喽?”“是啊是啊是啊,呵呵呵……”。爷爷辈也就是老了,该退休歇歇了。第五代的大旗太重了,让这些当年的大腕导演们不堪重负。当年第五代的崛起就是从形式的革命开始的,《黄土地》、《红高粱》、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无一例外的带有着强烈的“符号化”和“图解思想”的特征。这也就决定了他们脱离生活本质的基调。如今,新的视听语言的探索正由新生代的导演在进行着,占据主流的第五代们已经没有创新的激情了,而他们又注定是与真实的生活绝缘。于是,他们只能

花儿向太阳

一周前,北京的阳光最好的时候在阳台上用手机拍的,效果不好,留个纪念。自己是不太管这些花儿的,除了每周浇水之外,基本没有怎么伺弄过。好在没有什么名贵的花儿,生命力也都顽强。春节回家前,这几盆不知名的花儿居然开了起来,而且是同时开放,一簇一簇的。花期也很长,一直到今天。最有意思的是,某天我猛然发现阳台上所有的花儿都跟向日葵一样,脑袋朝着窗外伸着,这大概与我不经常给他们换方向有关系吧。看来太阳的力量还真是巨大。

总畏浮云遮望眼

每次去寺庙,心里总有一个疑问:"那些和尚早课晚课一天不落,内容又都是一样的,难道不烦么?"后来看了一些佛教的普及读物,才知道那就是修行。经书上的道理其实很简单,而且还可以更简单,就是十六个字――"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",即便是六岁的孩童也能够了解,而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就是"悟"了。重要的事情在后面呢,真正的修行是从"悟"后开始的,因为人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坏习惯,佛教称作"习气",外面的环境变化,就会引发自己的“习气”。修行就是要改掉这些坏习惯,对治习气,不为环境所动。和尚的早课晚课,日复一日,正是用那些仪式来提醒自己:不要忘记真理,不要被环境给左右了。 上周着实的悠闲了一段,得以从办公室抽身出来,看看街景,逛逛古迹。还曾为天气的透亮、阳光的充足而感叹。回来一天,就又被这里的环境给同化了。各怀心思的面孔、满是深意的眼神、还有各种私语、耳语……,所谓上周发生的"大事件"也不过是"犀牛角上争短长"而已。不明白好好的事情干吗非要复杂化,就像移动出的套餐一样,多少年了也搞不明白到底是优惠还是涨价。 背对着窗子在电脑前枯坐了一天,走出办公楼的刹那才发现天儿真好。坐在公车上不住的后悔:一天如此浪费是在是不值。回来上网,自发的登山者们又出事儿了,一人遇难。随手google,发现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又开始赋予死者各种各样的"头衔"――"央视"、"美女编辑""年轻女性"……。还是驴友之间的友情比较真挚, 过程 描述比较客观。生死之类的事情往往能帮助人超脱出来。明天开始,去他的营营琐事、你长我短;好玩的、有意义的事儿多着呢。

当下即解脱

今天是培训最后一天。上午听课感觉已经困到了极致,瞌睡的方式也很特别――没有趴下睡,只是在坐着的时候间断性的无意识,然后每次睁开眼,都发现自己的脑袋或向前低着、或向后仰着、或向左歪着……,随即便又沉沉睡去。下午开卷考试,习惯了打字的手用笔写了一会儿就开始发酸,在三大本书里面找资料时才真正知道google、baidu搜索的好处,只恨没有千手千眼。 考完了试,出来也没有任何轻松的感觉。明天休息一天,后天还要接着上班。给人做的翻译刚刚一半,月底交差,算算时间并不充裕,恐怕月末前的周末和晚上都要耗在这上面了。春节刚回来上班时,想等我去培训的时候就不用上班啦;培训的时候想这个周末就可以休息了;现在想等我这个翻译做完了……;可以肯定的是,即便翻译做完了,还是会有别的事情。有一句老话叫"定法不是法",自己想像的事情,到时候往往不是那样,但却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,比如培训这一周的和敬府、平安大街。如此,还是不要用自己那少的可怜的想象力去臆测将来吧。孔老夫子说的"勿臆、勿必、勿固、勿我"还是很有道理的。"从来处来,到去处去",何处是来处,何处是去处?处处皆是,处处皆可。守住当下,即是解脱。

Google的相册又改进了

今天上来才发现, Picasa 相册又增加了一些新的功能,比如可以搜索别人的公共相册等等。而且容量也扩增到1G了。 惊喜是里面居然自动增加了一个blogger的相册,把我在blogger里面上传的图片都导了过去。功能整合的力量是无穷的……

闲逛和敬府

不知道是由于春天快到了的缘故,还是因为回家的时间早,总觉得这两天的阳光不错,一切都是那么透亮。 听课的地方在平安大道上的和敬公主府,毗邻清朝时的海军衙门,也就是后来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。二者都算是古迹,但风格却截然不同。衙门的大门很大,进去了却很空旷,甚至有些破败,绕着那类似牌楼又像教堂的大楼走了一圈,感觉有些阴森。青砖垒砌的建筑很像北校的风格,尽管入口都被封住了进不去,但可以想见内部那种冰冷、威严的感觉。据介绍,当年的三·一八惨案就发生在这座建筑的前面。 与衙门一墙之隔的是公主府,里面有宾馆、还有证券公司,已经很难辨认出当年的全貌了。但沿着正门旁边的角门走进去,还是依稀会感到一些生气。同样的阳光,这边要比隔壁温暖很多。路的尽头是和敬府宾馆,开会的人很多,车辆也很多,所以很难将历史和现代剥离开。从一个月亮门转过去,就到了另一个很大、很空旷的院落。四周都是有些破败的房子,里面还堆了一些施工用的材料,但好在这里或多或少能将外面隔绝起来。站在院当中,耳边总是响起陈升的《北京一夜》,大概感觉相似吧。 堵车的时候,每每都在骂北京这个城市,同时给自己在这么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呆着找各种理由——现在想想,这里俯拾皆是的古迹应该算是一个,信步游荡,就有可能走进一段历史…… 公主府角门进来的那条路 有点破败的大院落 府内路边一个小角落

权利·权力

今天开始为期一周的培训,早上出门那叫一个冷,上车之后那叫一个堵。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,结果还迟到了20分钟,索幸我不是唯一一个迟到的。 上午是一个副司长在讲,内容都是讲义上的,根本没有悬念,所以一直在打瞌睡,直到下课前画题的时候才打起精神来。下午讲课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法律顾问,打印的讲义很简单,但讲的还比较有意思,大概是因为跨学科的缘故吧,听起来觉得很新鲜。她讲到中国的传媒界让法学家来帮着参谋,看怎么能为传媒立法,结果法学家很愤怒,因为中国的传媒上从来都分不清“权利”和“权力”这两个法学里的基本概念。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俺也很有兴趣。听了半天,总的意思如下: 权利的英文是right,是每个人生而具有的,是需要法律保障的; 权力的英文是power,是只有国家机关和权力机构才拥有的,是需要法律对其进行规范和限制的; 她说看一个国家是什么样的国家,就看其是保障“权力”还是“权利”。 这两个词经常见,也经常用,但一直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层意思。今天总算学习了,呵呵。 PS:中午在地安门的白魁家饭庄吃的羊肉泡,跟师大北门的老孙家比差不多,也没觉出好吃来。不知道是一直没吃到正宗的,还是本来就是这个味儿。

正月十五雪打灯

昨天下班在车上听广播学了一句谚语,叫“八月十五云遮月,正月十五雪打灯”。回来翻了一下自己去年八月十五的日志,果然有“小雨淅沥,赏月未果”的字样。 今早起床发现窗外低矮的楼顶上的雪已经积了薄薄的一层,待到中午出去的时候,外面的雪却已经基本化干净,空气格外的清新,令人神清气爽。买了东西回家,正有点惋惜雪融得太快,却在网上发现老家那边的雪却成灾了。打电话回家,才知道那里的雪下得跟我高一那年的新年一样大。记忆里,那年的雪深过了膝盖,全市的汽车都搁浅了,我的自行车已经差不多被埋在雪里,是真正一脚一脚的“跋涉”回家的。看来现在的气候还真是反常,正月初五就春雷阵阵,到了正月十五却又大雪纷飞了。 自己煮了元宵,外面已经是鞭炮齐鸣了。元宵灯节,看来是只有元宵没有花灯了。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……,一夜鱼龙舞”,如此热闹的景象似乎只有在小学时那一年一度的灯展上才见过。不管怎么说,今夜过后,春节也就过了。新年伊始,满怀希望……

极品人物

工作以来,接触过几个极品人物。好玩的是他们大都毕业于知名院校。 莫非知名院校的名头就像孙悟空画的那个圈子,使这些人画地为牢,并且飘然欲仙?要跟这些人解释某件他不了解的事情是很困难的,并不是他们的智商和理解能力比别人差,而是他们根本不愿意去倾听和理解。 昨天去跟楼上的一个负责与网站接洽的编辑说网站的事情,老兄大手一挥"我从来不会用这些东西!",言语间无限自豪。如此得意洋洋的承认自己不懂的人还真是少见,让我当时愣了半天,脑子里飞快的寻找这其中的逻辑关系。更没有逻辑的是:这位一分钟前还说从来不弄这些东西的老兄竟然开始"评论"了,"这儿不对","那儿不对"……。最后说到正题:他不能因为跟我们沟通而加班,所以我们也要上夜班。难道他不知道BBS留言也可以交流么?自私加无知的家伙。 回头上网查了一下,此人居然毕业于PKU。跟同事说了此事,同事说正常,他当年也是被一个PKU的毕业生给黑了,才没去成香港。对于PKU,俺还是很尊重的,但为什么号称名牌大学的地方会培养出这么多的“小人”呢?

Google很聪明

发现Google还提供了一个在线的 小游戏 ,让网友为图片添加标签。具体的玩法就是随机配对两个网友,各自用单词来描述同一张图片,如果两人对图片的描述有一个词语是相同的则过关,在规定时间内描述的图片越多得分越高,上面还有高分榜。 这其实是方便和提高其搜索准确度的一项工作,但它却通过游戏的形式让亿万的用户和网友都参与了进来,并乐此不疲。聪明!呵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