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人生若只如初见

一直不喜欢看流行的书籍,最近畅销的似乎有这么两本书——《明朝那些事儿》和《人生若只如初见》。前者是经人介绍开始读的,没有买书,只是在网上跟进着看,权当消遣;后者则根本没有看过,也不太清楚内容是什么,倒是这个名字很吸引我。上网搜了一下,这句话出自纳兰性德的《木兰词》,全文是:

  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。等闲变却故人心,却道故人心易变。
  骊山语罢清宵半,泪雨霖铃终不怨。何如薄幸锦衣郎,比翼连枝当日愿。

闹了半天,原来又是一首描写怨妇的词。

从小接触古诗词大都是只言片语,并且不愿意去翻书查资料弄懂其中的含义,往往仅凭自己的臆测和想像。当年看辛弃疾的《破阵子》,喜欢"八百里分麾下炙"这句,想像中是绵延八百里的大军如何如何……,结果老师一讲才知道"八百里"指代牛,就是说拿牛肉分给手下吃,顿时兴致全无。如今喜欢这句"人生若只如初见"也是一样,单拎出这句,并不觉后面的声声哀怨,反倒觉得清新豪放。让我想起魏晋时有名的那句"群籁虽参差,适我无非新"。什么事情久了也就疲惫了,再好玩的事情、再喜欢的东西也有审美疲劳,若能日日都如初见,景象自然不同。每天按照同一个轨道行进,久而久之只能看见轨道上面的东西,而对旁边的事物视而不见,且开始抱怨缺乏新鲜感。也许,应该适时的转转头,或者换换眼光……

PS:白天一整天都很烦躁,觉得自己在一个巨大的圈子里面旋转,无数次起点回到终点。下班出来,发现雨后阴沉的天空有很苍茫的感觉,华灯初上的三环路两侧让我觉得很陌生。变化的东西很多,只能说自己在画地为牢了。晚上把那个年前拖到现在的东东搞定了,心情顿时轻松许多,明天开始从头再复查一遍,别有什么纰漏。

留言

匿名表示…
上篇里那个读书的小和尚很有你的风格,呵呵:)
大工程完成,又一项成绩,记得周末改善伙食哈,等着呢。
Sheng Yue寫道…
呵呵,没问题。
不比你们两每周末都能改善,我更等着呢。哈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懂一点代码还是挺重要的

最近在弄一个公众号,发现刚刚参加工作,做网络编辑的 噩梦 又出现了。 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报下面的 报网 做编辑,主要工作就是「复制」、「粘贴」各种新闻,而每天要面对的,就是多媒体编辑器。 作为一家偏互联网的团队,在当时的标准配置是这么三组: 编辑组 开发组 美工组 而三组之间吵架的核心往往就是: 谁应该切图? —— 美工 vs 开发 编辑应该会代码吗? —— 编辑 vs 开发 在当时的编辑们看来: 任何涉及到 乱七八糟的非读者阅读的内容的代码类的东西,都应该是开发组做的! 因为编辑是对内容和文字负责的! 所以,我们一直在要求开发组把开源的多媒体编辑器,改造的像微软的 word 一样智能。 可惜的是,这个愿望一直到前两年该网倒闭,好像也没有实现。 现在的微信、 知乎 、 头条 等等倒是都开发出了相对智能的编辑器,而且还养活了一堆类似于秀米之类的周边,专门做编辑器。但是回头来看,这些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,有的时候限制也很多,其实,还是能够自己会一些代码,可能更方便些吧。 人总是这么纠结。 ​

好玩的second life

很早就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游戏——《second life》,一直很纳闷到底是怎么玩的。今天终于注册了一个帐号,又成功的安装了客户端,进去逛了一圈。感觉真是名不虚传,与限定跑道的极品飞车和每局5分钟的CS相比,这个游戏太自由了,而且很真实。在里面开车转了一圈,学会了怎样像超人一样飞翔,还知道怎么打扮,最后又在城楼上留了个影。可惜的是电脑的配置不够高,等改天装上一个高配的台式机,一定会乐此不疲的,尽管界面是全英文,但玩起来似乎障碍不是很大。 做为第一次进入游戏的留影纪念……

五一假期结束

早起去驾校学车,一直到下午才到家,进门觉得很困,睡到夕阳西下。 晚饭后,接到了家里的电话。家人身体不好,好在笃信佛教,至少还有精神寄托,我也常常现学现卖的“开导”一下,离家远,所能做的也不过如此而已。放下电话,发现自己可以跟他人说得头头是道、“口吐莲花”,而轮到自己头上,却依然迷糊。就像开车的几个步骤,背起来想起来都很简单,而一旦上车还是手忙脚乱。面对一个机器、几个固定的程式尚且如此,何况外界变化莫测的环境、和自己内心电光火石的念头呢? 明天上班,黄金周刚刚开始,便提前一天草草收了场。给人讲大道理对自己还是有帮助的,现在只觉得工作不过是烹小小小鲜,这个都应付不来老子就别混了。以后的事情多着呢。 PS:发现在电脑前敲字也是上瘾的。打开音乐,把手放在笔记本键盘上的一刹那,恍惚觉得自己是《海上钢琴师》里面的1900……,哈哈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