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于简单处见希望

在网上发现了一个很好的音乐网站,收录的音乐很全,而且在线听得也很流畅。上午没事儿的时候就在上面转悠找东西听,很意外的发现了《小鸡快跑》的原声音乐。于是,一整天耳机里都在播放那雄壮又略带狡黠的音乐。

最近看的电影越来越少,倒是动画看了不少。《小鸡快跑》是在学校弄论文前看的,后来陆续看了《四眼天鸡》、《别惹蚂蚁》、《快乐的大脚》……,喜欢的就是国外这类影片的简单。缺什么补什么这点大概适用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,刚刚入学的时候,简单的像白开水,却喜欢看那些复杂深沉的艺术电影,尽管可能连内容都没看明白,但是用某某理论一套,也能丫丫出些文字,用以表明自己思想的高深、阅历的丰富。而慢慢从象牙塔里面走出来,接触外界真正复杂的东西的时候,却开始喜欢这种简单纯真的东西来。

前一段央视热播的《虹猫蓝兔¥%传》颇有争议,有些家长认为里面太多打斗和恶口不适合儿童观看,建议电视台停播。于是网上就有小学生撰文,说里面讲的是友谊和勇气云云。其实家长们的理由是站不住的,因为打斗和恶口在电视上随处可见,只封动画片又有什么用处?但我同样也不看好这部什么猫什么兔子的卡通,因为里面的故事太复杂,太成人,用成人世界的狡诈代替了儿童的狡黠、用成人的世故取缔了儿童的纯真。两个世界之间应该保有一定的距离,这样才能给人留下希望和回忆的空间,重合往往意味着毁灭。

慢慢开始体会到宗教比哲学的好处:即哲学这东西太复杂,给你无数种可能,如果一个人脑子聪明点,接触的文化再丰富点,很有可能成为某个电影里面那位有"选择恐惧症"的老兄,身负一十八般武艺,却不知道该用那一种,最后被揍趴下了,原因就在于心上的“或”字太多了。而宗教则够简单,理解了?有道理?那就去做!所以参禅不慎会成野狐禅,而扫地烧饭却能成就一代祖师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懂一点代码还是挺重要的

最近在弄一个公众号,发现刚刚参加工作,做网络编辑的 噩梦 又出现了。 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报下面的 报网 做编辑,主要工作就是「复制」、「粘贴」各种新闻,而每天要面对的,就是多媒体编辑器。 作为一家偏互联网的团队,在当时的标准配置是这么三组: 编辑组 开发组 美工组 而三组之间吵架的核心往往就是: 谁应该切图? —— 美工 vs 开发 编辑应该会代码吗? —— 编辑 vs 开发 在当时的编辑们看来: 任何涉及到 乱七八糟的非读者阅读的内容的代码类的东西,都应该是开发组做的! 因为编辑是对内容和文字负责的! 所以,我们一直在要求开发组把开源的多媒体编辑器,改造的像微软的 word 一样智能。 可惜的是,这个愿望一直到前两年该网倒闭,好像也没有实现。 现在的微信、 知乎 、 头条 等等倒是都开发出了相对智能的编辑器,而且还养活了一堆类似于秀米之类的周边,专门做编辑器。但是回头来看,这些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,有的时候限制也很多,其实,还是能够自己会一些代码,可能更方便些吧。 人总是这么纠结。 ​

重庆人民欢迎我

天气依然燥热,下班回家,想到明后两天可以睡懒觉,顿觉浑身是劲,把屋子从厨房到卧室、从桌子到地面完完整整的打扫了一遍……,坐在沙发上看着亮堂堂的屋子,正在自鸣得意,突然电话响了—— 接起来是一个女声:“老师,你好!”。在我发愣的瞬间,对方连珠炮似的说明了来意,原来是重庆市做的一个电话调查,接下来便是一系列关于重庆的问题,诸如我是否知道重庆是个直辖市、我去没去过重庆、我认为重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……。其中最让我长知识的是终于知道重庆成立直辖市快十周年了;最让我无奈的问题是问我重庆变化最大的是什么,给了四个选项,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“品牌推广”,电话都打到北京来了,推广能力多强;最吓人的是最后一个问题,问我是否有机会去重庆投资@#@¥%…… 现在的政府也学会了商业公关的套路,用调查的数据来说话。可想而知,在不久之后,重庆成立直辖市十周年的庆典上,肯定会出现一个全国调查的数据统计,表明重庆在全国人民的心目当中变得如何如何。我不排斥这样的宣传,只是觉得重庆人民的口碑应该比全国人民的评价来得更实在、更有分量。

像剧作家一样思考

晚上不用干活儿,闲来翻电脑的硬盘,把《撞车》拿出来又看了几段。依然是当初看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感觉,事与事、人与人纠缠在一起,无所谓好人坏人,更无法理出一个明细的脉络。而也正是这种感觉,才最接近真实。 回想当年上编剧课的时候,每个人要交一份剧本大纲。自己编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——让一个现代的成功人士一不小心回到古代,与庄子相遇……,并说这个剧本的意义就在于用古代的哲学来疗慰现代人的心灵。现在想想,那不是剧作课的作业,而是哲学课的花絮。因为剧本不应该来源于一种理念或思想,它应该从生活提炼。可笑的是,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当初所犯的无知的错误,却一再为很多专职编剧所重复。 在书店买过一本法国电影教材,叫《剧作练习》,毕业时被老孙带到贵州去了。里面的内容自己可能也没有看全,只是对其中的一段印象深刻。似乎是说一个剧作家基本功的练习应该是这样的:在临街的咖啡厅,选择一个靠窗的座位,要杯咖啡坐上一整天,想像街角的艺人和过路者的故事……。一个剧本的诞生应该是不带任何是非判断的,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超乎善恶的。剧作家的本能应该是观察和感知。在一个真正的剧作家的眼中,不应该有任何符号化的人,每个人都是鲜活而复杂的,都是有故事的。 像剧作家一样思考,就不会随意下判断,更不会给某个人或某群人贴上不变的标签。他眼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、生动的。一颦一笑皆是故事,一草一木莫非文章。如此,活着才有味道。道学家眼中的世界只有善恶、商人的眼中只有贫富……,只有剧作家能够超乎这些框框之外,去接近生活最本真的那部分。就如一位高僧所说:"常人皆道事碍理、境碍心,却不知是理碍事、心碍境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