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香水·春药

看了传说中很有名的电影《香水》,没有太大的感觉,以至于看过之后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。隐隐约约只记得一个"天赋异鼻"的家伙,可以用味道知道一切事情,杀了几个人,然后制成了一瓶香水,在刑场上,他首次显示了这瓶香水的"特殊作用"——即"强力春药",让刑场变成了失乐园……,最后用这瓶香水毁灭了自己。去豆瓣搜索相关的影评,想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。结果相当的失望,有看到纳粹的、有看到独裁的……,如此种种深沉的评论更让我如坠五里雾中。

脑子已然空空,绝不能亏待了肚子。自己焖了一锅香喷喷的饭、煲了白菜排骨汤、又拌了一碗热豆腐,美美的吃了一顿。打着饱嗝刷碗的瞬间突然想明白了。先学着评论家的姿态侃侃:鼻子是一个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,代表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和本能。主人公依靠欲望第一的法则,尽一切可能来满足自己的欲望,而世俗一切道德和法律的力量都无法对其进行惩罚和约束,甚至在刑场上,连代表最高道德权威的主教都拜倒在欲望的脚下。最终,毁灭欲望的只能是他本身,因为一旦在形而下的欲望的层面走到了尽头,也就丧失了形而上的爱的空间,最终他用毁灭自己这种极端的所谓"爱"的方式来恢复二者的平衡。影片将每一个画面都拍的很美,类似于传统的油画,而"美"恰恰是欲望的最佳体现。所以这是一部关于"欲望""道德"和"爱"的影片,"道德"是虚伪无力的、"欲望"是孤独可怕的,"爱"是欲望的终结与升华*%……&#@!

哈哈哈,好久没有像理论家一样乱说了。其实说白了就一个意思:"春药"换不回爱情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懂一点代码还是挺重要的

最近在弄一个公众号,发现刚刚参加工作,做网络编辑的 噩梦 又出现了。 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报下面的 报网 做编辑,主要工作就是「复制」、「粘贴」各种新闻,而每天要面对的,就是多媒体编辑器。 作为一家偏互联网的团队,在当时的标准配置是这么三组: 编辑组 开发组 美工组 而三组之间吵架的核心往往就是: 谁应该切图? —— 美工 vs 开发 编辑应该会代码吗? —— 编辑 vs 开发 在当时的编辑们看来: 任何涉及到 乱七八糟的非读者阅读的内容的代码类的东西,都应该是开发组做的! 因为编辑是对内容和文字负责的! 所以,我们一直在要求开发组把开源的多媒体编辑器,改造的像微软的 word 一样智能。 可惜的是,这个愿望一直到前两年该网倒闭,好像也没有实现。 现在的微信、 知乎 、 头条 等等倒是都开发出了相对智能的编辑器,而且还养活了一堆类似于秀米之类的周边,专门做编辑器。但是回头来看,这些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,有的时候限制也很多,其实,还是能够自己会一些代码,可能更方便些吧。 人总是这么纠结。 ​

重庆人民欢迎我

天气依然燥热,下班回家,想到明后两天可以睡懒觉,顿觉浑身是劲,把屋子从厨房到卧室、从桌子到地面完完整整的打扫了一遍……,坐在沙发上看着亮堂堂的屋子,正在自鸣得意,突然电话响了—— 接起来是一个女声:“老师,你好!”。在我发愣的瞬间,对方连珠炮似的说明了来意,原来是重庆市做的一个电话调查,接下来便是一系列关于重庆的问题,诸如我是否知道重庆是个直辖市、我去没去过重庆、我认为重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……。其中最让我长知识的是终于知道重庆成立直辖市快十周年了;最让我无奈的问题是问我重庆变化最大的是什么,给了四个选项,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“品牌推广”,电话都打到北京来了,推广能力多强;最吓人的是最后一个问题,问我是否有机会去重庆投资@#@¥%…… 现在的政府也学会了商业公关的套路,用调查的数据来说话。可想而知,在不久之后,重庆成立直辖市十周年的庆典上,肯定会出现一个全国调查的数据统计,表明重庆在全国人民的心目当中变得如何如何。我不排斥这样的宣传,只是觉得重庆人民的口碑应该比全国人民的评价来得更实在、更有分量。

像剧作家一样思考

晚上不用干活儿,闲来翻电脑的硬盘,把《撞车》拿出来又看了几段。依然是当初看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感觉,事与事、人与人纠缠在一起,无所谓好人坏人,更无法理出一个明细的脉络。而也正是这种感觉,才最接近真实。 回想当年上编剧课的时候,每个人要交一份剧本大纲。自己编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——让一个现代的成功人士一不小心回到古代,与庄子相遇……,并说这个剧本的意义就在于用古代的哲学来疗慰现代人的心灵。现在想想,那不是剧作课的作业,而是哲学课的花絮。因为剧本不应该来源于一种理念或思想,它应该从生活提炼。可笑的是,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当初所犯的无知的错误,却一再为很多专职编剧所重复。 在书店买过一本法国电影教材,叫《剧作练习》,毕业时被老孙带到贵州去了。里面的内容自己可能也没有看全,只是对其中的一段印象深刻。似乎是说一个剧作家基本功的练习应该是这样的:在临街的咖啡厅,选择一个靠窗的座位,要杯咖啡坐上一整天,想像街角的艺人和过路者的故事……。一个剧本的诞生应该是不带任何是非判断的,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超乎善恶的。剧作家的本能应该是观察和感知。在一个真正的剧作家的眼中,不应该有任何符号化的人,每个人都是鲜活而复杂的,都是有故事的。 像剧作家一样思考,就不会随意下判断,更不会给某个人或某群人贴上不变的标签。他眼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、生动的。一颦一笑皆是故事,一草一木莫非文章。如此,活着才有味道。道学家眼中的世界只有善恶、商人的眼中只有贫富……,只有剧作家能够超乎这些框框之外,去接近生活最本真的那部分。就如一位高僧所说:"常人皆道事碍理、境碍心,却不知是理碍事、心碍境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