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了孔夫子那句话是怎么说的了,去Google了一下,原文是“吾十有五,而致于学。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……”。不知道老夫子当初说这句话时候的样子是得意洋洋还是意味深长,反正在我看来,这就是一个人棱角被逐渐磨平的过程。开始“致于学”的时候还想当然的认为事事“应该”如何如何,偶尔指点下江山,激扬些文字;等到而立,事情多了、欲望多了、责任多了,麻烦也就多了;麻烦多了烦恼多,每天都在解决一件件的事情,自然无暇去想对错是非,所以也就不惑了;无暇去想不等于不想,偶尔想起来就用“这就是命”来安慰自己,即所谓的“知天命”;到最后慢慢麻木了,也就“耳顺”了;最高境界的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,是因为心中已然不知“矩”之外是何天地了。
多可怕的景象,最可怕的是发现自己的耳朵也越来越顺了,工作安排征求意见?随便;包子馅是纸盒做的?下回不吃了;臭豆腐用大粪泡?还好我不吃那玩意儿……。丧失了愤怒的能力,也就意味着丧失了思考和判断的能力,沦为螺丝钉一样的工具。我宁愿相信孔夫子在说上面那些话的时候,带着无奈的表情和自嘲的口吻,因为他还说过“君子不器”。
留言
生下来就要“耳顺”,物质决定意识嘛,胎教教的就是这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