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rom Evernote: |
已经到了接受生死的年龄了? |
三天前,lp接到家里的电话,她八十多岁的奶奶病重,需要赶回去。结果她还在路上的时候,老人就已经走了。
今天是清明假期第一天,我自己去佛山陵园给母亲和爷爷奶奶扫墓。
……
记得小时候,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,经常会琢磨,人如果死了之后会到哪里去?被漆黑的夜晚包裹着的我,一想到死后或许就将陷入到这无边的黑暗与虚无当中,就有一种长大后在飞机偶然颠簸失重的状态下才有的那种感觉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被这种感觉包围着,直到后来接触了一些宗教的书籍,才给自己找到了安慰,并开始热衷于看这方面的书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宗教确实是最好的麻醉剂,让人摆脱死亡这一如影随形的难题的困扰,求的片刻的遗忘与宁静。
记得上大学的时候,有一次在马路上近距离地接触了车祸受害者,当时那种心悸的感觉足足持续了半个月。尽管看了很多书的我,自以为可以象庄周一样齐生死,但真正面对死亡,哪怕只是惊鸿一瞥,也足以心惊胆颤。
但当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步入三十大关的时候,死亡就不再遮遮掩掩,而是直接站在了你的面前。三年前母亲去世,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人类社会与死亡相关的一切,包括风俗,也真正知道了火葬场之类的名词在感官上是什么。而从那时候开始,我发现身边的同龄人们,也都开始陆续接触到死亡,人生代代无穷已,也许这就是成长的必经阶段。孔子说三十而立,没有经历过死亡,就无法而立。而佛法说直面死亡是开始修道的前提,我想很多寻求解脱的人,都是在第一次真正面对死亡之后,才开始考虑如何解脱生死的缠缚吧。
没有死这个必然的结局,生也就成了一场可以无限循环的游戏。死让生有了意义,也让生有了解脱的指望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知道死亡,也不是什么坏事。重要的是,你还在生的波浪里浮沉,偶然浮出水面看看远方那个必然的终点,会让你心里更明白、也更有勇气在水里玩个花活。这么说来,那些在我们身边示现死亡的人们,没准还真的是佛菩萨再来呢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