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已经到了接受生死的年龄了?

From Evernote:

已经到了接受生死的年龄了?

三天前,lp接到家里的电话,她八十多岁的奶奶病重,需要赶回去。结果她还在路上的时候,老人就已经走了。

今天是清明假期第一天,我自己去佛山陵园给母亲和爷爷奶奶扫墓。

……

记得小时候,我晚上睡不着的时候,经常会琢磨,人如果死了之后会到哪里去?被漆黑的夜晚包裹着的我,一想到死后或许就将陷入到这无边的黑暗与虚无当中,就有一种长大后在飞机偶然颠簸失重的状态下才有的那种感觉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都被这种感觉包围着,直到后来接触了一些宗教的书籍,才给自己找到了安慰,并开始热衷于看这方面的书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宗教确实是最好的麻醉剂,让人摆脱死亡这一如影随形的难题的困扰,求的片刻的遗忘与宁静。

记得上大学的时候,有一次在马路上近距离地接触了车祸受害者,当时那种心悸的感觉足足持续了半个月。尽管看了很多书的我,自以为可以象庄周一样齐生死,但真正面对死亡,哪怕只是惊鸿一瞥,也足以心惊胆颤。

但当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步入三十大关的时候,死亡就不再遮遮掩掩,而是直接站在了你的面前。三年前母亲去世,让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人类社会与死亡相关的一切,包括风俗,也真正知道了火葬场之类的名词在感官上是什么。而从那时候开始,我发现身边的同龄人们,也都开始陆续接触到死亡,人生代代无穷已,也许这就是成长的必经阶段。孔子说三十而立,没有经历过死亡,就无法而立。而佛法说直面死亡是开始修道的前提,我想很多寻求解脱的人,都是在第一次真正面对死亡之后,才开始考虑如何解脱生死的缠缚吧。

没有死这个必然的结局,生也就成了一场可以无限循环的游戏。死让生有了意义,也让生有了解脱的指望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知道死亡,也不是什么坏事。重要的是,你还在生的波浪里浮沉,偶然浮出水面看看远方那个必然的终点,会让你心里更明白、也更有勇气在水里玩个花活。这么说来,那些在我们身边示现死亡的人们,没准还真的是佛菩萨再来呢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懂一点代码还是挺重要的

最近在弄一个公众号,发现刚刚参加工作,做网络编辑的 噩梦 又出现了。 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报下面的 报网 做编辑,主要工作就是「复制」、「粘贴」各种新闻,而每天要面对的,就是多媒体编辑器。 作为一家偏互联网的团队,在当时的标准配置是这么三组: 编辑组 开发组 美工组 而三组之间吵架的核心往往就是: 谁应该切图? —— 美工 vs 开发 编辑应该会代码吗? —— 编辑 vs 开发 在当时的编辑们看来: 任何涉及到 乱七八糟的非读者阅读的内容的代码类的东西,都应该是开发组做的! 因为编辑是对内容和文字负责的! 所以,我们一直在要求开发组把开源的多媒体编辑器,改造的像微软的 word 一样智能。 可惜的是,这个愿望一直到前两年该网倒闭,好像也没有实现。 现在的微信、 知乎 、 头条 等等倒是都开发出了相对智能的编辑器,而且还养活了一堆类似于秀米之类的周边,专门做编辑器。但是回头来看,这些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,有的时候限制也很多,其实,还是能够自己会一些代码,可能更方便些吧。 人总是这么纠结。 ​

重庆人民欢迎我

天气依然燥热,下班回家,想到明后两天可以睡懒觉,顿觉浑身是劲,把屋子从厨房到卧室、从桌子到地面完完整整的打扫了一遍……,坐在沙发上看着亮堂堂的屋子,正在自鸣得意,突然电话响了—— 接起来是一个女声:“老师,你好!”。在我发愣的瞬间,对方连珠炮似的说明了来意,原来是重庆市做的一个电话调查,接下来便是一系列关于重庆的问题,诸如我是否知道重庆是个直辖市、我去没去过重庆、我认为重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……。其中最让我长知识的是终于知道重庆成立直辖市快十周年了;最让我无奈的问题是问我重庆变化最大的是什么,给了四个选项,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“品牌推广”,电话都打到北京来了,推广能力多强;最吓人的是最后一个问题,问我是否有机会去重庆投资@#@¥%…… 现在的政府也学会了商业公关的套路,用调查的数据来说话。可想而知,在不久之后,重庆成立直辖市十周年的庆典上,肯定会出现一个全国调查的数据统计,表明重庆在全国人民的心目当中变得如何如何。我不排斥这样的宣传,只是觉得重庆人民的口碑应该比全国人民的评价来得更实在、更有分量。

像剧作家一样思考

晚上不用干活儿,闲来翻电脑的硬盘,把《撞车》拿出来又看了几段。依然是当初看时那种难以言表的感觉,事与事、人与人纠缠在一起,无所谓好人坏人,更无法理出一个明细的脉络。而也正是这种感觉,才最接近真实。 回想当年上编剧课的时候,每个人要交一份剧本大纲。自己编的是一个跨越时空的故事——让一个现代的成功人士一不小心回到古代,与庄子相遇……,并说这个剧本的意义就在于用古代的哲学来疗慰现代人的心灵。现在想想,那不是剧作课的作业,而是哲学课的花絮。因为剧本不应该来源于一种理念或思想,它应该从生活提炼。可笑的是,这么多年过去了,我当初所犯的无知的错误,却一再为很多专职编剧所重复。 在书店买过一本法国电影教材,叫《剧作练习》,毕业时被老孙带到贵州去了。里面的内容自己可能也没有看全,只是对其中的一段印象深刻。似乎是说一个剧作家基本功的练习应该是这样的:在临街的咖啡厅,选择一个靠窗的座位,要杯咖啡坐上一整天,想像街角的艺人和过路者的故事……。一个剧本的诞生应该是不带任何是非判断的,因为生活本身就是超乎善恶的。剧作家的本能应该是观察和感知。在一个真正的剧作家的眼中,不应该有任何符号化的人,每个人都是鲜活而复杂的,都是有故事的。 像剧作家一样思考,就不会随意下判断,更不会给某个人或某群人贴上不变的标签。他眼中的一切都是鲜活的、生动的。一颦一笑皆是故事,一草一木莫非文章。如此,活着才有味道。道学家眼中的世界只有善恶、商人的眼中只有贫富……,只有剧作家能够超乎这些框框之外,去接近生活最本真的那部分。就如一位高僧所说:"常人皆道事碍理、境碍心,却不知是理碍事、心碍境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