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城市里面来来往往,早就习惯了既有的规则。晚上回家,到北太这儿,发现马路上大片的积水、忙碌的救援车和闪烁的警灯,心里一紧,隐隐有些兴奋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兴奋,大概是因为日子太平淡了。偶尔有点事情,哪怕是停个电,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同。从广播上知道北太这的积水来源于地下管道,是冲破了柏油路喷涌而出的;上网一看,原来人大那边的工地也塌陷了,这一塌一喷,不知道有什么关系没。
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》里面的女主角在上厕所时,觉得自己是蹲在这个城市庞大的管道系统的终端上面,尽管人们用各种方法来粉饰这个终端,把它弄得很豪华,但它通向的仍然是这个城市下面最肮脏的部分。不可否认的是:正是这些纵横交错,深深埋在地下的管道才将整个城市贯穿起来,从某种意义上说,它们才是城市的本来面目。曾经抱怨北京太脆弱了,夏日一场暴雨、入冬一场小雪都会让它的交通陷入僵局。后来发现这并不是北京一地的特色,是城市化之后的共性,春节后东北一场大雪让那里的交通瘫痪,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影响。还记得正月十五那天打电话,家里说因为大雪那里正在停水停电……
城市就像一台巨大的、精密运转的机器,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都会打乱现有的节奏。钢筋水泥的缝隙中,我们是变得强大了还是脆弱了?
PS: 29日早上看报纸才知道,塌方的工地是地铁10号线的,里面有6个工人被埋,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。最令人愤怒的是,事发之后工地居然没有报警,还试图封锁消息。利益之下,人命真的如此不值钱?
PS: 29日早上看报纸才知道,塌方的工地是地铁10号线的,里面有6个工人被埋,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。最令人愤怒的是,事发之后工地居然没有报警,还试图封锁消息。利益之下,人命真的如此不值钱?
留言
以前看摄影作品,里面修地铁的民工跟19世纪资本家矿上的井下工人一模一样,北京也不过如此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