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城市这东西

在城市里面来来往往,早就习惯了既有的规则。晚上回家,到北太这儿,发现马路上大片的积水、忙碌的救援车和闪烁的警灯,心里一紧,隐隐有些兴奋。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兴奋,大概是因为日子太平淡了。偶尔有点事情,哪怕是停个电,都会让人觉得有些不同。从广播上知道北太这的积水来源于地下管道,是冲破了柏油路喷涌而出的;上网一看,原来人大那边的工地也塌陷了,这一塌一喷,不知道有什么关系没。

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》里面的女主角在上厕所时,觉得自己是蹲在这个城市庞大的管道系统的终端上面,尽管人们用各种方法来粉饰这个终端,把它弄得很豪华,但它通向的仍然是这个城市下面最肮脏的部分。不可否认的是:正是这些纵横交错,深深埋在地下的管道才将整个城市贯穿起来,从某种意义上说,它们才是城市的本来面目。曾经抱怨北京太脆弱了,夏日一场暴雨、入冬一场小雪都会让它的交通陷入僵局。后来发现这并不是北京一地的特色,是城市化之后的共性,春节后东北一场大雪让那里的交通瘫痪,日常生活也受到了巨大影响。还记得正月十五那天打电话,家里说因为大雪那里正在停水停电……

城市就像一台巨大的、精密运转的机器,任何一个部件出现问题都会打乱现有的节奏。钢筋水泥的缝隙中,我们是变得强大了还是脆弱了?

PS: 29日早上看报纸才知道,塌方的工地是地铁10号线的,里面有6个工人被埋,几乎没有生还的希望。最令人愤怒的是,事发之后工地居然没有报警,还试图封锁消息。利益之下,人命真的如此不值钱?

留言

匿名表示…
你的信息倒是快,我是今天早上才看到新闻说地铁10号线塌方了,上去九点塌方,下午才接到报警,还是从河南方面转过来的,搞笑。
以前看摄影作品,里面修地铁的民工跟19世纪资本家矿上的井下工人一模一样,北京也不过如此……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懂一点代码还是挺重要的

最近在弄一个公众号,发现刚刚参加工作,做网络编辑的 噩梦 又出现了。 记得第一份工作是在某报下面的 报网 做编辑,主要工作就是「复制」、「粘贴」各种新闻,而每天要面对的,就是多媒体编辑器。 作为一家偏互联网的团队,在当时的标准配置是这么三组: 编辑组 开发组 美工组 而三组之间吵架的核心往往就是: 谁应该切图? —— 美工 vs 开发 编辑应该会代码吗? —— 编辑 vs 开发 在当时的编辑们看来: 任何涉及到 乱七八糟的非读者阅读的内容的代码类的东西,都应该是开发组做的! 因为编辑是对内容和文字负责的! 所以,我们一直在要求开发组把开源的多媒体编辑器,改造的像微软的 word 一样智能。 可惜的是,这个愿望一直到前两年该网倒闭,好像也没有实现。 现在的微信、 知乎 、 头条 等等倒是都开发出了相对智能的编辑器,而且还养活了一堆类似于秀米之类的周边,专门做编辑器。但是回头来看,这些所见即所得的编辑器,有的时候限制也很多,其实,还是能够自己会一些代码,可能更方便些吧。 人总是这么纠结。 ​

好玩的second life

很早就听说过大名鼎鼎的游戏——《second life》,一直很纳闷到底是怎么玩的。今天终于注册了一个帐号,又成功的安装了客户端,进去逛了一圈。感觉真是名不虚传,与限定跑道的极品飞车和每局5分钟的CS相比,这个游戏太自由了,而且很真实。在里面开车转了一圈,学会了怎样像超人一样飞翔,还知道怎么打扮,最后又在城楼上留了个影。可惜的是电脑的配置不够高,等改天装上一个高配的台式机,一定会乐此不疲的,尽管界面是全英文,但玩起来似乎障碍不是很大。 做为第一次进入游戏的留影纪念……

五一假期结束

早起去驾校学车,一直到下午才到家,进门觉得很困,睡到夕阳西下。 晚饭后,接到了家里的电话。家人身体不好,好在笃信佛教,至少还有精神寄托,我也常常现学现卖的“开导”一下,离家远,所能做的也不过如此而已。放下电话,发现自己可以跟他人说得头头是道、“口吐莲花”,而轮到自己头上,却依然迷糊。就像开车的几个步骤,背起来想起来都很简单,而一旦上车还是手忙脚乱。面对一个机器、几个固定的程式尚且如此,何况外界变化莫测的环境、和自己内心电光火石的念头呢? 明天上班,黄金周刚刚开始,便提前一天草草收了场。给人讲大道理对自己还是有帮助的,现在只觉得工作不过是烹小小小鲜,这个都应付不来老子就别混了。以后的事情多着呢。 PS:发现在电脑前敲字也是上瘾的。打开音乐,把手放在笔记本键盘上的一刹那,恍惚觉得自己是《海上钢琴师》里面的1900……,哈哈哈